1.在数学课的学习中,要培养学生处理数量问题的技能和有效运用这些技能于生活、学习、工作中的能力,这类课程内容的组织需要坚持( )。
A.连续性原则
B.顺序原则
C.整合原则
D.纵向原则
2.14世纪欧洲学校的课程有算数、几何、天文等,到16世纪增加了地理和力学,17世纪又增加代数、三角、物理和化学等。这说明对教学内容变化产生影响的是( )。
A.生产力
B.生产关系
C.上层建筑
D.政治经济制度
3.同一堂课中,有的学生专心听讲,有的学生心不在焉,长此以往,学生之间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差异。这主要体现了( )对人的发展的作用。
A.遗传
B.学校环境
C.社会环境
D.个体活动
4.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,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风范,这是指教师的( )。
A.专业理想
B.专业知识
C.专业能力
D.专业自我
5.下列有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说法,不正确的是( )。
A.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隐性课程
B.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校必修课程
C.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的重要形式
D.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侧重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
- 答案及解析:
- 1.【答案】C 【解析】本题考查课程内容组织原则。整合性是指将各种课程内容横向联系起来,以便有助于学生获得一种统一的观点,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。题干中在数学的学习中,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,需要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坚持整合原则。故本题选C。
- 2.【答案】A 【解析】本题考查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。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。题干中随着欧洲生产力的不断提高,学习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,体现了生产力对教育内容变化的影响。故本题选A。
- 3.【答案】D 【解析】本题考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。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,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。题干中学生在同一堂课上面临的外部环境,教育等因素是一致的,但由于学生个体的主观表现不同,学习的效果就不一样,体现了个体活动对人发展的影响。故本题选D。
- 4.【答案】A 【解析】本题考查教师专业发展。教师的专业精神与教师的专业理想同义,是指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具备的教育理念、乐业敬业及努力奉献的精神。故本题选A。
- 5.【答案】A 【解析】本题考查综合实践活动课和课程分类。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,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,即在课程表上应该体现的课程,显著特点是计划性。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,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“计划外”的知识、观念、情感等,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,是计划之内预期的课程,因此是显性课程而非隐性课程。故本题选A。